九游娱乐APP下载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超过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82-2008年间,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一路攀升到 2008年的30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72%。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进口额稳居世界第五。
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下图是我国1982—2008年服务贸易差额分项的变动情况,其中nxcomm表示服务贸易顺差,nxtrspt表示运输服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nxtravel表示旅游服务贸易顺差,nxother表示其它服务贸易顺差,表中数据来自国际贸易组织数据库。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服务贸易差额可以分为: 1982-1991年的贸易顺差阶段和1992~2008年的贸易逆差阶段。在前一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出现了小额的顺差。1992年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后,我国服务贸易也由此进入了逆差阶段。从1992年服务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后,服务贸易逆差总体上呈递增的趋势,从1992年的不足一亿美元一直递增到2008突破一百亿美元。
从分项的情况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除个别年份外,运输服务贸易逆差不断递增,在2003年突破了100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在整个时间段一直都是顺差,波动比较平缓,总体上看顺差呈缓慢递增的趋势中国学术期刊网。其它商务服务贸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成为逆差,并且迅速扩大,但波动较大,并且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来看是增长最快的一个部分,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从1997年的36.62%递增到2008年45.55%。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陈家勤(1999)在研究中发现除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口贸易的作用都大于出口贸易;徐光耀(2007)肯定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促进资源进口的多元化贸易逆差,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朱维芳(2007)分析开放后我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丝毫不亚于出口。熊凤琴(2009)考察我国生产者服务进口总值及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生产者服务总进口和新兴服务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运输服务进口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综合上述的研究文献,大多肯定了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的积极作用,甚至可能大于出口的作用,这与理论上判断一致。大多数文献是对进口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缺乏对进口不同构成项目的细致研究。本文在我国当前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对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进一步分析,并就服务贸易逆差进行讨论。
选取1982~2008年的各变量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各服务贸易进口数据均来自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GDP数据来自UNSTATS。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分为三大部门即运输、旅游及其它商务服务,其它商务服务中一共包括八项,具体为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包括电影等音像制品)和其他商业服务(包括会计、法律、咨询和广告等)。经济增长以我国历年GDP来衡量。各变量单位为亿美元,用美国劳工部公布的CPI调整为不变价格,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用lngdp、lntrspt、lntravel、lnother分别表示经过上述处理后的GDP、运输服务进口、旅游服务进口和其他商务服务进口。
1、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就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在现实中,经济中的时间序列大多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就要对其实行平稳化。而通常的做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检验,这样做的缺点是忽略了原时间序列中包含的有用信息贸易逆差,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而要进行协整就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如方法DF方法,ADF方法,PP方法,本文采用方法ADF方法。
注:检验类型中C,T,N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N表示不包括C或者T,表示一阶差分。
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经过多次尝试,选择最佳滞后期和检验形式,得到单位根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所有变量在5%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稳的,故它们都是一阶单整I(1),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2、这里根据Johansen的最大似然方法来检验lngdp、lntrspt、lntravel、lnother之间的协整关系,其中最优滞后期的选择,这里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残差分析结合似然比检验法而得到,将模型最优滞后阶数取为2,检验结果见2。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量lngdp、lntrspt、lntravel、lnother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由方程可以看出贸易逆差,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是显著的,GDP与运输、旅游和其他商务的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国学术期刊网。运输贸易进口每增长1%,给GDP带来1.25%的增长;旅游贸易进口增长1%可以给GDP带来0.91%的负增长;其他服务贸易进口增长1%可以拉动GDP增长0.74%个百分点。如果其他商务服务、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同时增加一个百分点,会给经济带来1.08%的增长,这与大多数研究结论相同。上述实证结论也符合理论的判断:旅游贸易进口是单纯的消费性的支出,这种支出不会带来潜在产出增长,旅游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其他商务服务贸易进口,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通过进口其它商务服务可以获得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从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运输服务进口中有相当部分是生产所需要原材料、机械设备,这些进口的增加有利于生产,因此运输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虽然上述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各项目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在这里使用Granger检验进一步讨论上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和SC最小化准则,在进行Granger检验时选取滞后期为2,根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旅游、运输和其他服务的贸易进口都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GDP不是旅游、运输和其他服务的贸易进口的格兰杰原因。同时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和其他服务贸易进口都是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而旅游服务贸易进口不是运输服务贸易和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进口的格兰杰原因。运输服务贸易进口和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进口不存在因果关系。
本文对中国1982~2008年的运输、旅游及其它服务的贸易进口与GDP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构成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运输、旅游及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长期中,运输、旅游及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如果分别增长1%贸易逆差,会分别给GDP带来大约1.25%、-0.91%、0.74%个百分点的增长;若均衡增长1%,会给GDP带来1.08%的增长。
2、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运输、旅游和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进口分别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九游娱乐官方网站,但GDP不是运输、旅游和其它项目的服务贸易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由于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尚处于不断完善中,服务贸易行业垄断和专营现象比较普遍,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足以促进服务贸易进口的增长。
3、对于我国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国外的运输服务,资金技术等需求增加,同时人们收入提高导致出境旅游需求的增加,因此现阶段服务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是一种现象;另一方面,在政策层面又不能无所作为,应该有针对性发展具有潜在优势的服务贸易产业。
[1]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危旭芳、郑志国.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4,(3):75—79.
[3]孙茂辉.服务贸易对澳门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67—71.
[4]潘爱民.中国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2):54—58.
[5]尚涛,郭根龙,冯宗宪.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8):92—98.
[6]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2008(2):33-36.
作者简介:肖瑶(1990-),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 一、引言
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Lee和Loyd,2002)。因此,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直到经合组织(OECD)秘书处于2002年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2003),Kimura(2003),Mira和Nicoletti(2004)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学者Fukunari 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而学者Keith Walsh(2008)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进口额和旅游、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研究较少。卢现祥和马凌远(2009)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王英(2010)则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并与货物贸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
丁伯根(Tinbergen)和波伊豪宁(Poyhonen)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D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β0为常数,β1和β2分别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uij是误差项。
随后,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
(2)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β0为常数项,β1…β4为待估计参数,εjt为随机误差项,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
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分别为:澳大利亚九游娱乐官方网站、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如运输、保险、金融服务等,从而带来服务贸易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产业。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滞后于货物贸易。以2007年为例,根据WTO的统计,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为24246.3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额为21737.26亿美元,占到了总贸易额的89.65%;从与世界贸易的比较来看,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为7.73%,而服务贸易仅为世界服务贸易的4.05%。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货物贸易并未产生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并采用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对策建议,以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最早的贸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所提出,在他们的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其GDP正相关,而与其距离负相关。对于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的争议之一是该模型没有理论基础,而此后的研究发现,李嘉图模型、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都可以成为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现代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说是各种贸易模型的核心,被广泛用来实证研究各种因素对于贸易流动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引入了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区域贸易协议、语言、文化差异等。在服务贸易领域,人们认为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不同的显著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于资源分配和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因此,原则上而言,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分类数据的缺乏所造成的。直到2002年,OECD公布了26个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分类数据,相应的实证研究才渐渐出现。例如,Grun-feld和Moxnes(2003)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OECD国家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货物贸易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适用于服务贸易,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其GDP规模正相关,与距离和服务贸易壁垒负相关;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采用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包括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1999~2000年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了两个有意义的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二是在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方面存在互补关系。KeithWalsh(2008)则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总进口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进口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距离上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随着服务贸易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服务贸易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上,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显示货物贸易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例如,陈宪和殷凤(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物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439万美元;货物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出口将增长498万美元;货物进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进口将增长347万美元。但相比较而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要小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FDI等因素。李杨和蔡春林(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货物贸易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将增加0.065115个单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少有针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则大多从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入手,探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这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更加准确地论证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还应当从双边贸易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因此,我们会采用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流量数据,建立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如果用对数形式表示,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写成:ln(Tradeij)=β0+β1ln(YiYj)+β2ln(Distanceij)+eij(1)式中,Tradeij指国家i国与j之间的双边贸易额,Yi、Yj分别代表i国与j国的经济总量,Distanceij指i与j两国之间的距离,它是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本文要研究的是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此,因变量应当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流量,自变量中则加入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本文所使用的实证分析模型:ln(Ser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2)ln(Serex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3)ln(Serim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4)可以看出,本文共建立了3个实证分析模型,分别用来研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影响。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Ser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服务贸易额;Serexjt表示中国在第t年向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出口额;Serim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从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进口额。Yjt表示贸易伙伴国j第t年的人均GDP值,一般而言,人均GDP值越大,服务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α1的估计值应当为正。Comj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在第t年的货物贸易额,如果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α2的估计值应当为正。Rdisjt表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绝对距离,即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表示,并且距离对于货物贸易流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对距离在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因为服务产品不必实际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KeithWalsh,2008),而相对距离比绝对距离的影响更大(CHAN-HYUNSOHN,2005)。因此,本文中以相对距离来衡量服务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其计算公式为:Rdisjt=Distancej×DPGDPjt,其中,Distancej为中国到贸易伙伴国j的绝对距离,DPGDPjt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人均GDP的差。如果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流量具有负面影响,那么α3的估计值应当为负。εjt是扰动误差项,测度的是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
本实证分析的关键数据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流量,这些数据来源于OECD的数据库在OECD的数据库中,公布了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美国共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其中,希腊、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土耳其等8个国家无分类数据或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和其他22个OECD国家和地区在2002~2006年间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这22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其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到了总服务贸易额的80%以上,因此,数据的选择可以说具有典型意义。货物贸易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相对距离根据中国到贸易伙伴国的绝对距离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人均GDP的差计算得到,其中,绝对距离来源于网站的距离计算器,人均GDP的差则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pooledregression)。时间跨度为2002~2006年,横截面单元为22个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由于各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流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为了减少面板数据可能引起的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我们分别对模型(2)、(3)和(4)进行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2)、(3)、(4)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为99%,3个回归方程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F检验。各回归系数中,除了模型(3)中的不显著以外,模型(2)和模型(4)中的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其余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从各模型的具体结果来看,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贸易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7.56;而货物贸易虽然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作用比较有限,货物贸易额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仅为0.19。相对距离则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模型(3)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服务出口,人均GDP对于服务出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8.84;相对距离阻碍了中国向贸易伙伴国的服务出口;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影响则不显著。模型(4)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促进了中国的服务进口,其中,人均GDP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货物贸易,前者对于服务进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4.76,后者仅为0.32;相对距离也阻碍了中国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口。四、结论和对策建议综合模型(2)、(3)、(4)的回归结果,在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可以说是货物贸易的附属品,它们大多是伴随着货物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 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 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
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
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Tinbergen(1962),还主要有Poyhonen(1963)、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 (1995)、Balistreri (2003)、Anderson & Wincoop(2003)等。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1966)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Bergstrand(1989)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McCallum(1995)表明, 在控制了贸易量大小与距离的情况下, 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这些省与美国各洲贸易量的22倍。开创了对“边境效应”问题的研究。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哲松(2000) 、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数据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只限于货物贸易,在国内学者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在现有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非常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Francois(2001)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Francois的模型是将服务的进口需求作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的函数。服务贸易流动的数据来自GTAP数据库。其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引力方程,然后把预测的两个国家贸易量与现实之差结合假设的进口需求弹性去估算服务贸易壁垒的关税等值。Francois所估算的关税等值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研究。 Park(2002)用GATP的服务数据去核算关税等值,数据涵盖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部门。引力模型得到改进,其中加入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别,然后结合了价格和数量工具去估计关税等值。Bergstrand(1985,1989)最先建议在引力模型中增加价格指标。然而Feenstra(2004)争论国内价格总指数并不能准确的反映进口服务的成本,而比较CIF(成本+保险费+运费)价格和FOB(装运港船上货价)装运港船上交货价价格的差别会更有效,Anderson & van Wincoop(2003)采用的方法就是在建立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用价格差异去衡量“边界效应”。 Grunfeld & Moxnes(2003)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数据来源于OECD。他们的回归包括进口国和出口国的GDP和人均GDP、两国间的距离,虚拟变量包括是否在共同的自由贸易区(FTA),用进口国的贸易限制指数(TRI)去衡量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
他们的结果说明了用于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两个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它们的规模成正相关,与它们的距离和进口国的服务贸易壁垒反相关。他们同时发现在服务贸易中,FTA不显著,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一些FTA不包括服务贸易。Grunfeld & Moxnes接着用估计出的TRI系数模型化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模拟将各个国家的TRI减少到等同于样本国家中最低的那个,然后核算服务贸易变化的百分比。 Kimura & Lee(2004)把标准的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目的是比较其与货物贸易的估计结果。数据也来自于OECD。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变量,还有交界和语言两个虚拟变量,还把偏远程度作为回归的一个变量。Kimura & Lee用OLS(最小二乘法)和时间固定效应方法去估计引力方程。他们通过回归发现两个国家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更重要,他们暗示是由于服务的较高运输成本,却不能提供任何理由解释为何如此。在Kimura&Lee 的研究同的语言作为解释变量不显 著,而PARK(2002)发现共同语言对一些服务部门的贸易具有积极的影响。Kimura & Lee发现FTAS与贸易有正向的联系,而这又与Grunfeld and Moxnes(2003)的发现相矛盾。
Lejour&de Paiva Verheijden(2004)也比较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引力模型的估计,检验了加拿大国内和欧盟成员国的服务贸易。与Kimura & Lee(2004)的发现不同,他们发现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来说没有对于货物贸易重要。Lennon(2006)比较了服务贸易(集中于商业服务部门的服务)与货物贸易,距离和边界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没有货物贸易重要,共同的语言被发现对于服务贸易而言更重要。关于距离对服务贸易的重要性的不同结果反映在很多文献中。Portes & Rey(2005)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国际资本流动,发现距离的影响是消极的,是显著的,他们认为距离代表信息的摩擦,限制国际资本流动。PARK(2002)也发现在所有检验中服务部门距离是显著消极的因素。
Tharakan等(2005)在分析比较印度的软件的出口和货物贸易流动中,发现距离对软件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除了标准的引力模型特征,Lejour & de Paiva Verheijden(2004)还加入了OECD的产品市场管制(PMR)指标来衡量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有显著消极的影响。Kox&Lejour(2005)对其方法进一步改进,引入了进口国与其贸易伙伴PMR的相对水平这一变量,他们发现其对服务贸易的消极影响。他们认为国家间规则的不同是贸易流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变量。他们的估计用了OLS,几个固定效应模型和一个SUR回归模型。由于PMR数据的限制,模型只估计了欧盟15个国家。他们发现PMR和PMR差异水平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距离具有消极的影响,较高的GDP和共同的语言也提高了贸易水平。
上述研究用引力模型方法分析了决定服务贸易的变量,但是在一些关键的发现上还缺少一致的意见。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模型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同时服务贸易领域数据相对缺乏,所以引力模型本身及其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杨雪玉(1982-),女,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
李伍荣(1966-)。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世界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与服务贸易。
摘要:文章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研究美国自然人流动对其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对服务出口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服务进口的带动作用却不明显。综合自然人流动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文章认为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货物贸易的带动作用。
自然人流动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规定的国际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之一,据国外学者和机构测算,自然人流动在服务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最小,仅为1%(WTO,2002)或1.4%(Karsenty,2000)。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自然人流动份额较小主要是由于各国对其设置的壁垒较高所致。对自然人流动自由化进行研究的学者得出结论,进一步提高各国自然人流动自由化水平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利得。学者们从货物贸易规模扩大、GATS下其他三种提供方式服务贸易增加等角度对自然人流动及其自由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Marion Jansen和Roberta Piermartini(2004)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自然人流动人数对美国双边货物贸易的效应九游娱乐官方网站,他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自然人流动规模每增加10%,将促使美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增加3%,同时给美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带来1.8-2.7个百分点的增量;在分析自然人流动对双边货物贸易影响的同时,他们分别研究了自然人流动对GATS下其他三种服务提供方式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人数增加10%,将使跨境交付形式的服务贸易进口额增加4.7%,出口增加2.9%;并使商业存在出口和进口额增加7%;计量分析同时显示自然人流动对境外消费的带动作用不显著。Juan Blyde和Natalia Sinyavskaya(2007)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包含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在内的总体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货物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助于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运输与通讯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二)国内研究综述戴翔和郑岚(2008)在分析了自然人流动促进双边贸易的作用机理后,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了自然人流动对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他们选用的是2000年美国与H1-B签证益人人数位于前十位的国家的截面数据,得出的计量结论为:高技术劳动力跨境流动人数每增加10%,美国从自然人输出国的进口增加1.9%,对自然人输出国的出口,增加2.0%;宋雅楠和郭根龙(2008)也是利用引力模型,选取2005年中国与44个贸易伙伴国的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得出实证结论:自然人流出每增加10%,会给中国双边贸易带来0.5%的增量。这两个计量模型的结论都证明了自然人流动对一国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具有正效应。
(一)以本身的进出口带动服务贸易总量增加自然人流动本身是GATS规定的第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以自然人流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进口或出口的增加,构成了服务贸易总增量的一部分。一般说来,任意一种服务产品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提供方式,但有些服务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更适合以自然人流动的形式提供,如维修、建筑、医疗(助产士和护士)与社会服务等。
(二)与其他服务提供方式一道扩大双边服务贸易母国通过自然人流动在海外新建立的关系网络,可以增加跨境业务,吸引更多客户在Mode2(境外消费)下流动,便利该国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出口该国的服务产品。与此同时,将促进母国对自然人流动东道国服务的进口需求。
跨国公司内人员调动(自然人流动的一种方式)出于对母国技术的依赖将促进对母国跨境交付形式服务的需求,如调动到印度的美国母公司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需要从母国获取开发程序设计图纸开展工作。
在东道国工作的服务提供者对东道国的各种环境会有更深一步了解,通过他们对母国亲友的介绍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母国人员(包括服务提供者本人)到东道国观光旅游和接受教育。如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中国计算机技术人员会带动其亲属去美国观光旅游或是接受教育。自然人流动是世界认识服务提供者母国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东道国人民可以更好的了解服务提供者的母国文化与历史,增加其到服务提供者的母国的向往。
自然人流动同样有利于以商业存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每一个境外投资决策的做出与自然人流动密切相关。以并购为例,这一决策当是在两个公司间有一系列人员交流后做出的,如管理层人员在国外考察或任职。透过短期流动的服务提供者,东道国可加强对自然人流动母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和政策法规的准确及时获得,从而增加其向流动的自然人母国以商业存在方式出口服务的可能性。
(三)作为其他服务提供模式的替代促进服务进出口 当一服务不能以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的方式提供时,自然人流动可以作为这三种服务提供方式的有益替代,从而增加总体服务贸易规模。以在海外未设立分校区的大学为例,该大学不能以商业存在形式出口教育服务;如果其远程教育体系也尚未完善,则母校区也不能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向海外学生提供服务:向往该学校的外国学生考虑到国外高昂的生活费用问题而不愿出国在母校区学习;母校区则可以通过派教授去海外直接授课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务。
(一)模型构建分析国际贸易双边流量时运用最多的是引力模型,该模型最早由丁伯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以不断改进,其基本形式为:
前文中已对自然人流动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流入一国的短期移动自然人有助于该国总体服务贸易水平的提高。
(二)数据选取本文选取2001年美国与其H-IB签证受领国居于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印度、中国、加拿大、菲律宾、英国、韩国、巴基斯坦、日本、台湾地区和俄罗斯)的截面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析自然人流动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所做实证分析涉及如下数据:双边服务贸易、GDP、人均GDP、地理距离、GATS下自然人流动人数、语言和区域贸易协定虚拟变量。
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公布的统计数据。除台湾地区的GDP与人均GDP数据来自中国2002年统计年鉴外,其他10个国家或地区的这两项数据皆来自联合国数据库,以当年名义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计数。美国与10国或地区的地理距离数据来自法国社会展望和国际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库,用两国或地区首都间的距离表示;根据该数据库公布的各国或地区母语、官方语与普遍使用的外国语言资料,也可确定各国语言虚拟变量的赋值。至今为止,统计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仍未出台按照GATS划分的四种服务提供方进行服务贸易统计的体系,因而完整的自然人流动人数无从获得,在这里选取美国公民与移民统计局统计数据库公布的H-1B鉴证领取人数作为替代。截至2001年12月31日,美国与i国是否签有区域贸易协定可从宋国友(2004)一文中获得相关信息。
(三)实证分析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2)与(3),用eviews5.1做最小二乘估计(OLS)分别分析自然人流动对美国服务出口与进口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进出口的第一列分析结果是没有引入自然人流动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GDP对服务贸易流量有显著影响,距离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而言不再是障碍。相反,一国或地区距离美国越远,对美国服务进口的需求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达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交通运输手段,使得需求成为两国或地区间进行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
第二列是引入自然人流动后的回归结果。实证分析数据表明,地理距离、语言虚拟变量、政策虚拟变量和自然人流动人数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两国或地区距离越近,讲同一种语言、签署区域贸易协定的可能性越大;两国或地区距离越远,服务品的需求互补性越大,自然人流动规模会越大。
第三列是尝试剔除具有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后得到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自然人流动到美国的人数每增加10%,美国向自然人母国的出口将增加4.02%;自然流动对美国从服务提供者母国进口服务产品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
自然人流动对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增加具有很大的正效应,流入美国的自然人每增加10%,美国对自然人流出国的服务出口将增加4.02%。该效益的量值远大于自然人流动对美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影响值。即使自然人流入对美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增长作用不显著,假设为0,我们也可以认为,自然人流动人数的增加,将给双边服务贸易带来4.02%的总体增量。这个结论很好的印证了Rodrik(2002)所认为的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对服务贸易促进作用大于货物贸易的结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首先,以美国H-1B签证受领人数代替自然人流动数量其实是缩小了真实数据;其次,美国对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所做的承诺多局限在高技术管理人员的跨国公司内部流动,对发展中国家更为丰富的中低技术服务提供者流动设置了较多的准人壁垒,这实际上人为限制了自然人流动规模。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人流动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也许更加显著。
【文献标识码】B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一)知识目标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一)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注重过程教育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结语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 过程教育[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 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